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分析 > 正文

世界噪音日|“好房子”的噪声标准:卧室上限30分贝

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生活在都市里,忍受噪音似乎已成为一门必修课。从清晨睡眼惺忪,对面楼装修钻墙入耳开始,到深夜熄灯闭眼,楼上洗衣机排水助眠结束。因噪音扰民引发的邻里纠纷更是屡见不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3月底发布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就是为了减少噪声扰民的问题,对住宅的噪声限值、隔声限值提出了新要求。

噪声污染的问题有多严重?生态环境部发表的《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管理平台一年接到的25.5万多件投诉中,噪声扰民一项就占了61.3%,名列各类环境污染要素第1名。

除了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管理平台,《报告》还梳理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及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受理的各种噪声投诉案件,整个2023年达到了570.6万件,比上一年增加了120万件。相当于每1000个人里,就为噪音问题举报了4次。

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占比高达 68.4%,稳居各类噪声投诉之首。这些社会生活噪声背后也藏着无数真实的生活场景:夜晚,小区楼下烧烤摊食客猜拳行令的喧闹声;周末清晨,儿童游乐园的电子设备循环播放着高分贝的儿歌;老旧居民楼内,邻居家持续数小时的物品拖拽声、家具挪动声……

为什么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噪声投诉却在逐年攀升?噪音除了忍受,还有其他方法吗?

 

“好房子”新规,填补电梯噪声规范空白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让我们居住体验更加舒适的设备,也在增加噪声源。

比如让老年人免于爬楼辛劳的电梯。它的工作声虽然没有广场舞音乐等声音来得分贝高,但持续不间断的“嗡嗡”声,是一种低频噪音污染,同样严重影响居民睡眠和身心健康。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国内电梯存量已突破1100万台,而在5年前,这个数字还是709.75万台。随着电梯的增多,与之相关的噪音投诉也随之升高。

越来越多无可避免的噪声源,也推动着住房隔声标准的革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规范》,就对电梯、水泵、变压器等共用设施设备以及空调外机传至室内的噪声,都做了具体限值,传至卧室的低频噪声不能超过30分贝,起居室上限是40分贝,填补了这一部分的规范空白。

 

邻居噪声多,或是房子隔音太差

除了电梯、空调等设备,《规范》还围绕排水噪声限值、门窗隔声等设置了更高的标准,例如卧室、起居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指标从 “不应大于 75 分贝” 提升至 “不应大于 65 分贝”。

对居民来说,这一标准的改变具体意味着什么呢?澎湃新闻查阅到了被多份研究引用的《不同标准下听闻感受室内背景噪声调查表》,其研究显示,当卧室、起居室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处于 65-75 分贝之间时,楼下还可以在夜晚听见楼上的脚步声,一旦有孩子跑跳,睡眠就极易被影响;而当指标小于 65 分贝时,哪怕孩子在楼上奔跑嬉戏,传到楼下的声音也会变得微弱。

除了上下邻居之间的楼板,把左右邻居分隔开的分户墙的隔音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2015年前的房子所适用的标准为不小于45分贝,这意味着你能听到隔壁邻居在说话或者电视声,而《规范》中所提到的不小于50分贝这一标准,已达到了《建筑隔声评价标准》中隔声性能的第8级(顶级为9级),这样就算隔壁邻居鬼哭狼嚎般地唱歌,也影响不到你。

住房隔声新标准的发布,给日益增多的噪音困扰带来一些新的解决希望。毕竟有些噪音想从声源上根治,难度极大。所谓“彼之砒霜,我之蜜糖”,有些噪音虽然像砂纸般反复摩擦着一部分人的神经,但确实有一部分来自正常的社会活动。我们无法要求婴儿停止呱呱啼哭、空调不在炎日运转、禁止楼上晚上起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