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分析 > 正文

上海发布癌症最新监测数据: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发病率排前三

蒋立冬 AI 图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4月15日发布最新癌症监测数据,2021年上海新发癌症病例达9.29万例,发病率为625/10万,发病率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2021年上海有3.85万人因癌症而死亡,死亡率为259/10万,癌症仍是上海居民的第二位死因。近年来,上海癌症防治核心指标稳步提升,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提升至42.8%,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已达61.6%,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针对如何预防肿瘤,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4月15日发布《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共涉及24个瘤种,涵盖目前全国人口94%、上海市居民95%以上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推荐”中还包含儿童肿瘤、遗传性癌症和疫苗可预防癌症等三个癌症专题,提供了7个降低常见癌症风险的专业建议,以及一张分性别和年龄段的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表示,中国每天有超过12万人罹患癌症,每8秒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中国人一生患癌的风险达37%。“在所有致癌危险因素中,年龄和遗传因素是难以改变的,但其他因素是可干预的,且多属于生活方式范畴。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00万,但50%的癌症是可通过科学的手段预防和避免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 图

肺癌作为上海居民高发的第一癌症,其致病因素中离不开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已有充分的大规模人群证据显示,吸烟可以导致肺癌,且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肺癌发病风险越高。临床数据显示:每天吸烟超过20支、连续吸烟超过20年,就是肺癌、呼吸系统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重度吸烟会让肺癌发病风险增加10-20倍。

此外,上述专家也提到,筛查的便利性和普及度也会导致一些癌症监测率高,但筛查也能对癌症早诊早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十年来,上海在全市范围开展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促进了大肠癌患者和前期病变患者的早诊早治,2024年,上海为超过59万居民提供了筛查服务,已发现癌前期病变6145例、确诊大肠癌745例。2025年,上海将围绕“50岁以上人人参加一次大肠癌筛查”目标,向超过50万居民提供免费的大肠癌筛查服务。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方面同时表示,2023年起,上海依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16个区的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肺癌、大肠癌、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7种常见癌症综合风险评估和筛查管理,截至2024年底,已为16.8万居民提供综合风险评估服务和个性化健康教育,发现癌症高风险9.6万人,并提供了临床检查建议和便捷转诊引导。2025年起,上海将继续推广7种常见癌症综合风险评估和筛查管理服务,逐步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移动终端支持居民自助开展癌症风险评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 图

此外,郑莹也强调,超重和肥胖与许多癌症的风险明显相关,2025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倡导的“体重管理年”,超重和肥胖与20%的癌症风险增高相关,维持健康体重,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大肠癌、胰腺癌、贲门癌、肝癌、肾癌以及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13种常见癌症的风险。

针对如何开展肿瘤筛查,居民可以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搜索“《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进行查阅。这一版本“推荐”较2024版基础上新增了鼻咽癌、肾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预防建议,对2024版中的辐射与肿瘤、肿瘤心理、疫苗可预防癌症、胃癌、膀胱癌、儿童肿瘤、口腔癌等内容进行了修订。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震教授表示,肿瘤防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不单纯是医院的责任,恶性肿瘤可防可治,需要个人、家庭、医疗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