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澎湃研究所特别策划《数读“十四五”》系列观察。
该系列基于政策文本和宏观数据,梳理长三角城市“十四五”期间成绩单,展现新兴格局及面临挑战,为“十五五”提供启示。
本篇为该系列第二篇观察,从“十四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和统计数据入手,分析长三角城市的科技创新分工格局。
“十四五”期间,长三角的首要发展目标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数读“十四五”》系列观察《从五年规划看长三角41城“求同存异”》发现,“科技创新”在13个宏观议题中的提及频次和权重均居第一位。面对“对等关税”冲击,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2025年,哪些长三角城市的科技投入力度最大?它们推进科技创新的思路有哪些差异?本文收集长三角41个城市2025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数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各城“十四五”战略性规划文件,回答以上问题。
2025科技支出总量最多:上海、合肥专注前沿技术
2025年,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上海和合肥的市本级科技支出总量最高,分别达到377.1亿元和123.8亿,是长三角唯二科技预算破百亿的城市,其中,合肥市本级预算甚至超过安徽省级预算。
注:杭州、马鞍山、滁州、池州未公布数据,杭州用2024年预算代替以作参考。 数据来源:各城市财政局 本文图表均由 谢秋伊 制
数据来源:各省财政局
细看支出项目,上海专注基础研究和前端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发展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三大产业高地的创新策源力。2024年,上海发挥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总平台、总链长”作用,承担了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并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设立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等。上海还在促进科学家自由选题、自行组织和自主使用经费方面做了很多体制改革的探索。
2025年,上海强化长三角创新策源力的源头定位,将24.53%投入基础研究,主要用于专项基础研究经费和实验室及相关设施,该项预算比去年决算增长19%。将58.82%的科技预算将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该项预算比去年决算增长16%,主要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完善成果转化制度。
合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承接国家直接委派的科研任务,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安徽范式。2024年,合肥加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始运行量子科技(合肥)产业研究院、全国首个量超融合计算中心,建成使用未来网络实验设施,新开工深空科学城、量子精密测量设施等。
2025年,合肥25.06%的科技预算归入“科技重大项目”,承担国家指派的具体科研任务,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同时,相比去年,归于基础研究的预算占比从17.8%降低到0.82%,这意味着合肥和上海的科研分工关系更加明确。(注:另有72.92%预算归入“其他支出”,不做分析)
上海和合肥专注前沿技术研发,符合它们在长三角的创新策源地定位。“十四五”规划中(参见附表1),上海提出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肥提出落实省科创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任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争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当前,中国已布局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分别是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
2025科技投入比例最高:苏州、芜湖聚焦成果转化
2025年,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苏州、芜湖的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支出总预算比例最高,均超过15%(参考表3)。这意味着这两个城市对科技发展工作的重视程度很高。
注:杭州、马鞍山、滁州、池州未公布数据,杭州用2024年预算代替以作参考。 数据来源:各城市财政局
细看支出项,苏州把钱花在建设成果转化平台。2024年,苏州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建设苏州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启动建设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同时,沪苏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上海—苏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五。
2025年,苏州继续这个发展方向,将50.03%的科技预算归入“技术研究与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苏州促进成果转化将持续关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等平台和服务建设。此外,32.91%的科技预算归入基础研究,主要投入实验室及相关设施。
芜湖建设成果转化服务体系。2024年,芜湖努力构建高效成果转化机制,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发布场景创新应用机会清单300项。主动承接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成果外溢,联动建设合肥芜湖科技创新带。
2025年,芜湖34.04%预算归入技术研发与开发,21.63%归入科技条件与服务,或与构建“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孵化—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组建规模30亿元的“鸠兹科创湾”发展母基金的任务有关。(注:另有43.43%预算归入“其他支出”,不做分析)
苏州、芜湖专注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强调产业转化上海、合肥的科创成果,符合两地战略强调产业链创新的战略定位。41城“十四五”规划中(参见附表1),苏州主要通过加快培育高端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芜湖以“鸠兹科创湾”建设为抓手,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41城各自科创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
长三角41城的“十四五”规划显示(参见附表3和附表4),不同城市科技创新战略定位有两个特点。
第一,少数城市聚焦前沿科技研发,多数城市聚焦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比如在“十四五”中设置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城市,仅有上海、 南京、合肥、杭州、苏州、无锡六个城市。其他城市仅在其他议题板块简单提到基础研究的元素(议题分布情况,参见附表1和附表2)。
第二,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研究的城市中,产业基础好的城市发挥“链主”优势,积极承接策源城市技术外溢,培养关键核心技术应用研究,努力让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后发城市培养局部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41城创新战略参见附表2)。
邻近“十四五”收官期,长三角城市科创发展层次分明的定位进一步强化。以2025年财政预算为视角,上海和合肥是前端创新的典范,苏州和芜湖是构建成果转化和承接创新外溢的重要例子。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现,长三角很多城市在2025年预算中都更加聚焦自己的战略领域投入,科技财政投入“大而散”的失焦情况有所减少。
比如,舟山降低了基础研究的预算,2025年市本级基础研究预算仅为2024年决算的16.9%,转而聚焦海洋经济产业推进科创。2025年,金华市本级预算也完全砍掉了基础研究的预算,减少科技重大项目的投入,转而关注科技交流与合作,结合金华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发展科技合作关系。
“十五五”是继“十四五”后,以科创为核心战略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基于“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累积,城市更清楚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战略位置,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分工格局有望进一步强化,早期科创投入“大而散”的失焦情况或将有效减少。
(实习生张郑颖和张佳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数据来源:长三角41城十四五规划文本
注:文本主要筛选自各城“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章节导语,这个位置一般论述总体发展目标,点名重点工作和重要抓手。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下一篇:炒股流程步骤指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