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布一款基于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镜观”,可为患者解读胃镜、肠镜等内镜报告,也可辅助医生开展内镜下手术并预警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镜观”,可根据患者指令,结合现实及虚拟影像解读内镜报告。 中山医院 供图
当天,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获悉,“镜观”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大数据、AI技术与医疗资源的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通过整合超百万例内镜影像,构建消化内镜多模态基础模型,并依托国产自主AI芯片实现医院端侧部署,形成“感知-决策-执行-进化”的智能链。
“镜观”有多重身份,其第一重身份是患者的私人医疗顾问,除了一对一解读胃镜、肠镜以及内镜手术等报告,为患者答疑解惑之外,还可通过知识图谱及专病数据库,为患者详细解读相关疾病,具备医疗科普功能。
它的第二重身份是医生的“手术智囊伙伴”,医生可通过“镜观”搭载的眼动和语音交互功能,在手术中实时获取病灶分析。系统能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再由医生查缺补漏和最终确认。同时,该系统还搭载了诊疗规范库,能智能预警操作风险。
此外,“镜观”可成为辅助医院管理决策的“管家”,该系统基于国产AI算力平台开发,可在院内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分析,实现科室运转的精准调控。在安全性方面,它做到了“数据不出院”的安全架构。
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在过去近二十年引领国际内镜微创诊疗发展。4月3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消化内镜协会(ESGE)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蔡明琰副主任医师团队历经7年自主研发的“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切开刀(ALL IN ONE snare probe)”荣获2025年新器械创新奖(Innovation of the Year 2025 New Device Award)。这是该国际奖项首次授予中国医疗机构自主研发的内镜器械。
中山医院表示,未来三年,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镜观”平台计划接入全国300家医疗机构,培训2000名基层医生,通过AI技术助力医疗资源均衡化与诊疗能力普惠化。
上一篇:巴菲特中国持有的中国股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