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分析 > 正文

唐彬森:最好的创新源于热爱

来源:

唐彬森:最好的创新源于热爱

新华网北京4月10日电(王忻)在饮料市场面临消费升级与产品同质化的双重挑战的当下,如何才能打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产品?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给出的答案是——回归用户、坚持热爱、允许搞砸。

  在新华网的专访中,唐彬森分享了元气森林在产品研发背后的核心理念:产品创新不是靠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倾听用户、让用户参与共创,始终坚持从用户需求出发,在不断倾听与调整中寻找最佳解法。

  在唐彬森看来,创新的前提是敢于试错与容忍浪费,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当允许“搞砸”,也要有勇气从失败中重新出发。而驱动团队不断前行的动力,正是对产品的热爱和对用户的尊重。正如他所说:“如果元气森林有一天不再做好产品,这家公司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他所坚持的,不仅是打造好喝的饮料,更是构建一种更松弛、更贴近需求的创新逻辑。

  新华网:元气森林“创造营2044”主打用户共创,和传统的玩法很不一样,是否代表着元气森林对于产品创新逻辑的重新定义?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传递怎样的信号?

  唐彬森:我们并不是刻意要传递什么信号,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产品研发哲学。我们认为,一个公司、老板和产品经理无法完全理解用户需求,所以最好是让用户参与进来,倾听用户的声音,而不是一个产品经理在屋子里看看数据,按照他的想法去设计产品。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把产品做好。

  过去元气森林也是一直这么做的。我们说“相信年轻人”,我觉得产品经理就代表了一个用户。我经常和产品经理说,你要做自己愿意喝的产品,愿意推荐给朋友和孩子喝的产品。他不单纯是一个产品经理,更是一个普通用户,我们希望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产品。

  新华网:您之前说过要做好产品,在您看来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

  唐彬森:我个人也做过很多其他行业,做过游戏和互联网行业,深知这些行业对产品和细节的极致追求。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好产品早就被市场淘汰了。我们希望我们至少在产品的努力程度上不亚于别的行业。

  新华网:在参加产品共创会时,如果理性数据和感性直觉发生冲突,您会如何权衡?

  唐彬森:在我们公司有一个方法论叫“感性决策,理性沟通”。产品到底好不好,不能仅靠数据判断,也不能像一样靠算法设计就推到产品,那是对用户的不尊重。就相当于做菜一样,你真正做菜用心,就要思考你的朋友、孩子愿意吃什么?所以我们叫“感性决策”,就是回归初心,把自己当成一个用户。

  当然我们也重视理性数据。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事情,就是每周五下午都有一个请外部用户参与的口味盲品,我们的数据是可以说话的,如果数据不好,产品就不能上市。

  新华网:您提出过“好产品六原则”,包含健康、口感、成本等多个维度,当这些原则相互冲突时,元气森林是否有明确的优先级逻辑?

  唐彬森:我们提出六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产品经理盲目跟风。有段时间我们发现有些产品经理看到什么火就做什么,这不是元气森林的文化。我们做产品要基于用户需求和我们对食品饮料行业的理解。

  比如今年我们推出了维B水、维C水等,就是希望饮料不仅是大家眼中不健康的“小甜水”,而是有功能性价值,更加健康。

  我们追求“无限接近手作”的理念,即通过大规模工业化手段,通过不断的工艺技术创新,做出像在家里需要手作一样高品质、便宜又方便的产品。这些原则并不矛盾,而是指导我们做产品的核心。

  新华网:您是否遭遇过“互联网人不懂快消”的质疑?

  唐彬森:其实前几年我们确实走了一些弯路,过度相信互联网可以改变一切。所以我们前几年提出口号要向传统企业学习,这两年我们组织上也引入了很多传统快消品行业的人才,虚心向他们学习。所以我认为这个东西难不难,不在于你自己怎么做,关键是内心是不是真正敬畏这个行业,我们公司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新华网:创业至今,是否有过觉得太难了想放弃的时刻?

  唐彬森:我之前抱着一个产品经理的心态,想做一款更好喝的饮料,认为把体验和口感做好,就能进入这个行业。没想到“一入侯门深似海”,过程中也发现确实这个行业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什么叫传统行业?它不是“传统”两个字这么简单的,是一个在供应链、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沉淀了很多东西的行业,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记得有一年挺难的,当时我都想放弃了,我在想到底这个世界需不需要元气森林?后来我想明白了,只要元气森林坚持做好产品,世界就需要元气森林。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用心做产品,这家公司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需不需要?公司好不好?是一个结果,能不能克服困难,也是个结果。我们首先要回到初心,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

  新华网:都说失败是成长的学费,如果给您一次重来的机会,您会选择更稳妥的路径避免学费,还是依然坚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决策?

 唐彬森:这两年我越来越理解当年乔布斯在斯坦福的一个演讲,人生每一段路都不是白走的,也别想走一段捷径,每一刻浪费都值得。所以你说再走一遍,你想走到捷径吗?也未必。我们公司有一个文化:保持热爱,就是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有一种热爱的态度。

  新华网:公司在早期遭受到一些争议的时候,您是否产生过自我怀疑?

  唐彬森:确实有过。但是后来想明白了,我创业20年,曾经也经历过很多质疑,后来我观察到一个规律,这个规律给了我信心。我发现人类只会奖励那些对用户好的公司,曾经我们公司也有过起起伏伏,但是后来发现只要对用户好的公司都不会太差,战胜质疑的最好策略就是踏踏实实对用户好。

  新华网:您是如何理解产品创新的?

 唐彬森:我认为创新的本质是解决用户问题,我们做元气森林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看到了问题去解决。我非常认同任正非的一句话,他说要华为的创新就要允许浪费。创新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有足够的浪费,有足够的包容度。哪有百发百中的创新,创新一定是失败率很高,那你愿不愿意容忍?愿不愿意花很多钱?

  元气森林这么多年在产品报废上导致了浪费和很多损失,每一次失败之后心都凉了半年,你还愿不愿意坚持创新?创新的核心就是允许浪费,浪费的背后是得有一个对产品创造和解决用户问题充满热爱的团队,才会有创新。

  “热爱”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当初我们创办饮料公司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些好产品。我们希望以一种更松弛的方式——只要用户喜欢、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我们就去做,如果用户不需要我们就不做。遵循内心的热爱,尊重用户的需求,慢慢推进,不急于求成。因此我们在组织形态上也有所不同,不追求紧张的节奏,而是保持一种松弛感。我们公司的热爱,就是“活在当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