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分析 > 正文

清明代祭潮:一场孝道“外包”引发的文化思辨

今年清明节,在河南洛阳,00 后女大学毕业生赵柯儿做起了职业扫墓人,她经常为无法赶到现场的逝者家属代为祭扫,每天鞠躬上百次,在她发布的短视频里称自己为 " 别离设计师 "。此事引发网友讨论。近年来代祭服务愈发火爆,越来越多像赵柯儿这样的人通过代祭的形式为无法到墓园现场祭奠的客户服务。与此同时,代祭这一服务,在为部分人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讨论:代祭,是否颠覆了传统孝道?

网络代祭兴起:数据背后的火爆态势

代祭服务并非现代人的 " 发明 "。北宋时期,汴京城就有专门代人上坟的 " 代哭 " 行业;到了明清时期,代扫墓颇为流行。这说明,古人在面对难以亲自祭扫的现实困境时,就已选择通过代祭服务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代祭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早在 2011 年,中国就出现了代祭服务,殡仪馆和公墓开始推出相关业务,为无法亲自祭祖的人提供便利。此后,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代祭服务进一步发展,一些人在二手交易平台发布代祭扫信息,跑腿公司、殡葬店、殡仪馆、公墓陵园等也纷纷涉足代祭服务市场。

近几年,网络代祭服务呈现出火爆的发展态势。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网络祭祀用户已超 1.2 亿,同比增长达 37%,Z 世代年轻人已成为网络祭祀的主力军。据跑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5 年清明节前两周,代祭扫订单量同比上涨 58%,其中海外用户占比达 12%,服务均价在 500- 800 元,8 个小时的高端定制套餐最高达 4999 元,很多都是预约清明节当天祭扫的。武汉部分陵园在 2025 年 4 月 4 日清明节,已接到代客祭扫预约服务超 60 单。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和网络购物平台上,也有不少商家提供代客祭扫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在广东,类似的代祭服务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2020 年疫情期间,广东省民政厅借助微信政务小程序 " 粤省事 " 平台,推出 " 云祭扫 " 服务,各地陆续组织开展 " 鲜花代献 " 等替代性祭扫服务。江门市殡仪馆举办清明鲜花代祭公益活动,殡仪服务员会面向先人墓位,行鞠躬礼,敬献三束鲜花,前期还会清扫墓区,清除杂草、摆正香炉、擦净墓碑。这种贴心服务帮助受疫情影响暂时不能现场祭扫的群众,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传统孝道观念下代祭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核心价值观之一,清明祭扫则是孝道的直观体现。有的人不远万里,来到亲人墓地,打扫墓碑、敬献祭品、行叩拜之礼,是传承千年的习俗,承载着后人对先人的感恩与追思。人们相信,只有亲力亲为,才能表达对祖先的敬重,让先辈感受到后人的思念。代祭服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不少人认为,花钱请人祭扫,是对传统孝道的亵渎,让本应庄重的祭扫行为沦为一场商业表演,使孝道失去了原有的情感温度和文化内涵。

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祭奠通过网络播出的形式也给人们传达了更直观的震憾感受,如近日网络大火的 " 华南 F3" 是网友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的戏称。因三省地处华南,地形多为丘陵、台地,植物生长茂盛,很多人将先辈安葬在山林之中,清明祭扫时往往需要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整个祭祖过程堪比 " 野外生存训练 ",故而引发关注。

今年," 华南 F3" 地区的祭祖活动出现了很多新方式。比如,有人用无人机吊运祭品上山,既省力又安全,一次能运五六十斤,收费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还有人用上了机器狗运送祭品,也有人用手机上的运动软件记录上坟路线,或使用测量仪器通过 GPS 定位坟墓位置。此外,在 " 开山辟海 " 方面,广东江门的麦女士家今年用上电动除草机来协助爬山,还有人晒出用机械狗搬运烧猪上山的视频。

在这些仪式感十足的背后,体现的是对传统祭扫的重视。对秉持这种传统观念的人来说,代祭行为很难让他们接受,在他们看来,祭祖必须亲力亲为,任何形式的代劳都是对祖先的不尊重,是对传统孝道的背离。

代祭对传统孝道的现代诠释

有专家认为,一概而论地将代祭视为对传统孝道的颠覆,并不客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剧增,跨区域流动频繁。许多年轻人远离家乡,定居大城市,在清明时节,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返乡祭扫。同样,部分老人因身体不便,无法前往墓地。在这些情况下,代祭服务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思念的途径。这种方式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妥协,并非对孝道的否定。

此外,孝道的本质是对长辈的敬爱和感恩,这种情感的表达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祭扫、代祭服务等新兴方式,为孝道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些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能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缅怀先人。它们不仅没有削弱孝道的精神内核,反而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祭扫活动中,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代祭服务的出现,并非对传统孝道的颠覆,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表达。我们应理性看待代祭服务,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接纳新的祭扫方式,让孝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重要的是那份对先人的敬重和思念,而非拘泥于形式。只要心中有孝,无论以何种方式缅怀先人,都能传递那份深厚的情感。

文 | 记者 彭纪宁 林翎 通讯员 江耀

有话要说...